欢迎来到MK体育官方下载 !我们将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Technical support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公司名称:MK体育官方下载
联系人:李厚奇
固话:15964512855 / 13953195012
手机:15964512855 / 13953195012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
地址:济南市天桥区梓东大道299号鑫茂齐鲁科技城136栋101
首页 > 技术支持 > 致中医大夫
致中医大夫

致 中 医 大 夫

尊敬的中医大夫:

请您将一种新的中药服用方法——微粉中药散汤剂介绍给患者

微粉中药散汤剂方剂的确定及服用方法:请您按正常中医诊断程序对就医的病人进行诊断,正常开出汤剂处方。病人可按医嘱用正常的汤剂服用方法用药2~3付。再次就医时,请您向病家了解情况,确认您次处方是否妥贴,这是处方试用过程(当然,如您已有足够经验,也可省去试用处方的过程)。如果妥贴,需要继续用药时,您可征询病家的意见是否使用散汤剂,病家同意后,可将您的处方中药,使用振动式MK体育app苹果版 加工成300目95%的微粉,这样您的微粉中药散汤剂就诞生了。这种微粉让病人一次用药8~10克(也就是相当于两颗大蜜丸的用药量),一天2~3次。用药时病人可用开水冲匀后口服(这时略带生药味),亦可以在用开水冲匀后,上火煎至沸腾,再微火煎1~2分钟,整个过程也就是3~5分钟的事。晾温后全服(药末和汤水全服),此时已全无生药味。当然您应密切注意病人有无不适反应。如有不适,请您及时调整方剂。这时您应想到减少剂量,再就是考虑一下不适反应可能和方中哪一味药有关,有关的那种药的剂量减下来。不过,几百例临床经验证明:这种反应是很罕见的。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深入观察疗效了,您还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精心调整您的处方,使您使用的微粉中药散汤剂步入更高的境界。

请各位尊敬的大夫思考一下,中药这种用法是否具备以下特点:

1、病人用药省事,省时(3~5分钟)。微粉中药散汤剂服用量小,出差旅行都可携带,便于坚持用药。

2、服用微粉中药散汤剂时,口中无砂砾感,无难以下咽的感觉易被病人接受,当然良药还是苦口的,味道不会有太大变化。

3、节省药材,已有的经验证明,可节省药材50%—70%—80%—90%,节省所得效益在病家和医家之间合理分配后,可使医患双方都得利,作到皆大欢喜。

4、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要求,符合散剂和汤剂的用药传统。全成份入药—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您可以尽施您辩证施治(现代名词叫个性化用药)的才华,服务于您的病人。经过一段积累和用心总结,您可以形成您自己的一套方便独特的用药体系。

有上述的四大优点,我们想如果您使用微粉中药散汤剂用药,肯定会受到病家的欢迎,到您处就医的病人会大大增加。

这种用药方式的根据是什么呢?

1、散剂是中医重要的传统剂型,大量的散剂特制是汤、散剂共用的,应用经验存在于各种中医典籍验方中,存在于各位大夫的经验之中,应用散剂成功治疗疾病的例证不胜枚举。300目95%细度的散剂是现代制药工程的成果。散剂的特征未变,只不过是药粉的细度更细了,中药中的动植物细胞已被全部打破了。汤剂是我们临床常用的剂型,现在把散剂煎一下再服用,符合了汤剂的用药要求。这样,散剂、汤剂二者的优点都能体现出来。散汤剂也就应运而生了。

2、剂量问题:统计表明,已有典籍上的成方,散剂的平均用量为汤剂平均用量的1/5。

部分医生用300目95%微粉的实践表明,8~10克的用量是适宜于大多数情况的。相当于原汤剂的50%—20%—10%。用量多了,有时病人出现不适,用量少了疗效有所影响。当然,用量大小主要的是决定于各位大夫的治病经验和治疗疾病的需要,处方权在您手中,用量多少还是要靠您。根据病情下判断,一回生,二回熟,用多了经验也就出来了。

    有人曾长期研究一种降糖药,用汤剂时一剂500~600克,改造为颗粒煎剂(粗颗粒,水煎去渣后服用)减为一剂250克,再后改造成细粉装胶囊一次用药8~9粒,3.2克~3.6克/次,后用200目全通微粉,一次用药胶囊4~6粒,1.6~2.4克/次。希望您能把临床成功的微粉中药散汤剂处方,不仿也用微粉胶囊试一试。

近年来也有人做过几百例的试验,反映相当好。在这里把相关资料介绍给您。(彭介寿,宿明良的文章)供您参考。

3、法规问题:中医行医处方权在医生手中,辩证施治是您的拿手好戏。

您的处方就是用药的法规。选择汤剂、散剂或微粉中药散汤剂都是您的权利。怎么对病家治病有利您就可以怎么选,这也是中医行医的一大特色。这么一说,您可能就没有法规上的后顾之忧了吧!

以上意见如有不妥,请指教!

尊敬的中医大夫,为了方便病人尽快使他们健康痊愈,为了使病人减轻负担,为了节约宝贵的中药资源,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中医药现代化。再次吁请您采用中药新技术——微粉中药散汤剂技术。

 谢谢! 

                                                       MK体育官方下载  

附件:1、散汤剂中药用量统计对比(单味)

2、内服中药综合对照表

3、宿明良先生用药经验介绍

4、彭介寿先生用药经验介绍 

附件1          散汤剂中药用量统计对比(单味)

 

散(日用量)

汤(日用量)

比(汤/散)

序号

名称

用量

用量

平均用量

大用量

小用量

平均

用量

大比

小比

平均比

平均比(归正)

1

甘草

12

0.375

2.144

50

1.5

7.492

 

 

3.494

3.5

2

白芷

4

0.19

1.923

15

1.5

8.928

 

 

4.64

4.6

3

羌活

5.075

0.261

2.23

15

3

9.58

 

 

4.29

4.3

4

菊花

8.73

0.419

3.113

15

3

10.692

 

 

3.434

3.4

5

僵蚕

5.094

0.2368

1.791

12

4

8.0

 

 

4.467

4.5

6

用芎

6.428

0.247

2.024

35

3

12.236

 

 

6.046

6.0

7

荆芥

3.375

0.247

1.827

12

9

10.4

 

 

5.692

5.7

8

石膏

5.3

0.247

2.494

120

6

46.53

 

 

18.66

18.7

9

防风

6.92

0.094

2.128

15

6

10.14

 

 

4.763

4.8

10

细辛

2.457

0.419

1.275

9

1.5

4.9

 

 

3.84

3.8

11

知母

7.613

1.636

4.69

30

9

13.33

 

 

2.84

2.8

12

黄芪

6

0.8

3.859

60

9

22.766

 

 

5.899

5.9

13

牡蛎

10.435

0.511

4.21

40

6

22.786

 

 

5.412

5.4

14

鳖甲

4.286

1.143

3.041

30

10

18.375

 

 

6.042

6.0

15

丹皮

4.286

1.123

2.238

15

6

9.7

 

 

4.334

4.3

16

肉桂

4

0.303

2.033

10

1.5

6.042

 

 

2.972

3.0

17

熟地

3.857

1.107

2.268

50

9

19.278

 

 

8.5

8.5

18

附子

6.92

0.419

2.279

30

6

10.82

 

 

4.747

4.7

19

羚羊角

5.19

0.419

1.977

4.5

0.6

1.86

 

 

0.941

0.9

20

升麻

5.075

1.125

3.058

20

3

8.091

 

 

2.646

2.6

21

大黄

4.364

0.610

2.092

15

3

7.929

 

 

3.79

3.8

22

枳壳

7.714

0.811

2.908

15

6

9.882

 

 

3.398

3.4

23

柴胡

5.075

0.717

2.382

15

3

9.439

 

 

3.961

4.0

24

当归

3.75

0.610

2.103

30

6

12.529

 

 

5.958

6.0

25

黄岑

11.25

0.92

3.158

25

6

11.567

 

 

3.663

3.7

26

生地

9

0.6

3.502

60

6

20.775

 

 

5.932

6.0

27

白附子

2.368

0.19

0.955

15

5

9.143

 

 

9.574

9.6

28

白术

6.207

0.19

2.246

21

6

11.9

 

 

5.298

5.3

29

全蝎

2

0.261

1.221

10

3

6.577

 

 

5.387

5.4

30

半夏

8.79

1.517

3.578

30

3

16.571

 

 

4.631

4.6

31

麦冬

3.86

1.091

2.031

40

9

15.381

 

 

7.573

7.6

32

独活

3.375

0.419

2.022

15

10

1.MK体育手机客户端下载

 

 

5.495

5.5

33

麻黄

4.8

0.610

2.858

20

2

8.75

 

 

3.062

3.1

34

连翅

2.054

0.508

1.043

15

10

12.8

 

 

12.27

12.3

35

桅子

2.341

0.305

1.419

15

6

11.083

 

 

7.810

7.8

36

黄连

5.075

1.428

2.879

10

1.5

5.786

 

 

2.009

2.0

37

赤芍

2.250

1

1.710

18

5

10.759

 

 

6.292

6.3

38

茯苓

5.87

0.511

2.81

30

6

13.565

 

 

4.827

4.8

39

白芍

5.143

0.610

3.249

60

6

17.880

 

 

5.503

5.5

40

人参

8.108

0.529

2.529

20

6

10.25

 

 

4.053

4.1

41

陈皮

4.909

0.429

2.382

15

3

8.397

 

 

3.525

3.6

42

桔梗

3.33

0.508

1.411

15

3

8.15

 

 

5.776

5.8

 

 

 

 

 

 

 

 

 

 

4.99

 

附件2     

内服中药综合对照表

 

饮片汤剂

微粉汤剂

煮散剂

散剂

颗粒冲剂

颗粒饮片

丸  剂

原料

饮片

超细粉200目~300目

粗粉20目~40目

细粉80~120目

 提取

精切片

细粉80~120目

基本

制法

切片

煎煮

过滤

超细粉碎煎或不煎煮,过滤或不过滤

粗粉碎

煎煮

过滤

细粉碎

原药提取

精切

煎煮

过滤

细粉碎

制丸

服用前

准备时间

1-2小时

数分钟,15-20分钟

0.5-1小时

数分钟

数分钟

0.5-1小时

数分钟

服法

饮液

饮液或全服

饮液

细粉冲服

饮液

饮液

咀嚼、冲服

口感

饮液感

饮液感或略有渣感,似细粥感

饮液感

有渣感糊嘴

饮液感

饮液感

咀嚼、冲服不易

原料药

用量

几十克~数百克(甚至500克)

十几克~二十几克

十几克~二十几克

几克~十几克

几十克~数百克

几十克~数百克

4.5克左右~十几克

起效快慢

较快

调方适应性

较强

较强

合煎作用

入药成分

能提取部分

全成分

能提取部分

全成分

能提取部分

能提取部分

全成分

携带及外埠服用

不便

方便

不便

方便

方便

方便

方便

成本

 

次高

 

原料利用率

(100%)高

(100%)高

 

附件3

中药微粉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

北京军区总医院  宿明良

内容提要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加工的中药微粉,经对临床传统中药煎煮法,中药提取装置提取法,与中药微粉技术的加工中药,三者通过临床应用对比,微粉中药的疗效、成本、方便病人诸多方面,均优于传统中药煎煮法和中药提取装置提取法,为中药临床应用的创新带来了光明。

关键词:中药微粉   临床应用   疗效观察

中药的剂型改革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是中国医学的特色所在,经传统的“悬壶济世”的行医服药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传统的“一锅锅,一壶壶”的煎药方式,“三天一就诊、两天一更方”的辩证诊疗,与现代科学的要求相距甚远,使中医药学始终在“前科学”的门前徘徊,难以登上科学的殿堂。

中医药要发展,应和科技时代的发展同步,应当尊重客观规律。本着“按部定证、据证定性、依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原则,探索一条在治疗上“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的道路,才能将中医药哲学理论落实到客观科学的人体辩证中。按“四定”原则确定理法方药体系,使其具有可重复性,真正使中医药实现客观、规范、量化。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研制完成,其内涵是选用中医“三部六病学说”的理法方药体系为模本,具有“一证一方”、“一脉一方”、“一病一方”的诊疗特点,非此证不能用此方,非此方不能治此证,对脉、证、病、药、方均有严格的规范量化要求,这对中医药的科学探索开拓了一条有益的思路,伴随着脉象诊疗仪的研制过程,对临床中医方药的探索一直在继续,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传统中药煎煮提取法:为适应门诊患者的需要,我们在解放军第二八二医院采用砂锅煎煮法,一日一剂,头煎30分、二煎60分,去渣,两次药汁相合,取500毫升,装瓶、封盖、消毒,以备临床应用,于1993年12月至1995年3月分别在解放军总总医院、广安门中医院等五家医院在中医脉象诊疗仪试运行期间,共诊治1009名患者,对其289名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跟踪随访,其疗效统计如下:

表1

单 位

总 数

治 愈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总有效率

北京军区总医院

58

11

35

10

2

97.6%

空军总医院

86

19

58

7

2

98.1%

海军总医院

39

14

20

3

2

95%

解放军总医院

76

21

34

19

2

97%

广安门中医院

30

1

17

10

2

93.3%

总      计

289

66

164

49

10

96.5%

百  分  比

 

22.8%

56.7%

17%

3.5%

96.5%

二、中药煎药装置提取法:1998年10月至2000年12月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部使用期间,开始由北京可尔制药厂供应临床中药制剂,应用中药煎药装置提取中药。按标准中药付数,确定中药重量与加水量,确定煎煮时间与提取量,提取药液后,按要求浓缩,然后将一剂药分装三支120毫升的特制塑料瓶中,封盖。钴60照射消毒,检测合格后用到临床。煎药装置的提取中药,使临床中药的应用趋于标准量化,为科学观察疗效带来肯定性,通过门诊对254例的疗效观察,其疗效如表所示:

 

表2

单位

总 数

治 愈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总有效率

北京军区总医院

254

71

133

42

8

97%

百  分  比

97%

28%

52%

17%

3%

 

三、中药的微粉化一直是我们探求的一个目标,根据振动式超微粉碎设备及相关科技资料结合我们多年探索的基础认识,以中药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诊疗处方作为标准,选取北京同仁堂中药材,使用振动式超微粉碎设备将中药全方微粉化,然后在门诊选取服药自愿者,进行一期临床治疗观察,将一剂微粉中药平均分为10等份,每份作为一日的用量,分为3等份,放置杯中,温开水冲服,其余各种医嘱和传统中药服用要求相同,通过一年来的选择应用,到2002年5月为止,共选择了39例病员,病性涉及4个科系,病种9种(高血压、冠心病、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胃炎、胃溃疡、胆石症、慢性肝炎)其年龄在24—26岁之间,疗程1—3个月不等。其疗效观察如下:

表3

单位

总 数

治 愈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总有效率

北京军区总医院

39

21

16

2

 

100%

百  分  比

100%

54%

40%

6%

 

 

讨论

一、中药微粉技术对中医临床的应用系中药临床应用的一场革命,将发生质的变化,它给中医药的科学推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二、中药微粉技术发展,对开展“绿色中药”开发地道药材,保持环境,节省药材资源,减轻运输压力,方便患者服用,降低成本,减轻病员的经济负担,推动健康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微粉技术是一个中药科技发展的可喜苗头,其微粉后的药效释出,药性变化,其综合化学反应,中药治疗疾病谱的变化,都应做出基本的直至精确的化验分析,对传统中药处方进行剂量的调整具有可依性。

四、中药微粉技术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部的应用,其展示的疗效是可喜的,但其病例选择较少,普遍性不强,应对多科系、多病种进行扩展性试用研究,为今后该项中药科研探索提供更广泛的数据基础。 

附件4                       

中药微粉临床试用报告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彭介寿  何国坚  彭念国 

我们从2000年8月2002年8月应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混炼设备,对临床中药处方及部分单味中药,经过传统炮制和干燥灭菌后,加工成超微粉,不添任何赋型剂,不作任何提取,开水冲调即可服用的新剂型中药,经400余例、百余种内外妇儿科常见病的临床试用,取得较为理想效果。能达到减少药材用量30~80%,缩小用药体积50~70%,节约药材,节省医疗费用,提高疗效,无新的不良副反应,免去病人煎药的麻烦,携带服用都方便的目的,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受到病员欢迎。    

经过对不同类型的中药复方和部分单味中药,按常规炮制,有的还需制成熟料后,再超微粉碎,经用于临床,其用量、疗效、副反应的情况如下表: 

药剂

功用类型

服用量(成人)

减少

药材用量%

较传统

汤剂疗效

副反应

每次/克

日/次

辛凉解表剂

8~10

3

60~70

提高

清热利湿剂

8~10

3

60~70

相当

辛温解表剂

6~8

3

70~80

提高

温经散寒剂

6~8

3

70~80

提高

温中散寒剂

6~8

3

70~80

提高

祛风除湿剂

6~8

3

70~80

提高

调和脾胃剂

6~8

3

70~80

提高

补益肝肾剂

6~8

3

70~80

提高

舒肝理气剂

5~6

3

70~80

提高

芳香开窍剂

1~2

3

70~80

提高

灵芝微粉剂

2~4

2

50~60

提高

天麻微粉剂

2~4

3

40~50

提高

人参微粉剂

2~4

2

40~50

提高

鹿茸微粉剂

0.3~0.5

1~2

40~50

提高

羚羊角微粉剂

0.3~0.5

2~3

30~40

提高

     从以上各类药剂试用的情况表明:中药超微粉剂,无论从药材用量,服用剂量都可大大减少,而疗效却与汤剂相当或有提高,未发现不良反应,深受病人欢迎,凡是服用过该剂型中药的病员,都不愿意再服煎剂中药,尤其适合需长时期服药的慢性病人。    

将传统外敷中药改成超细微粉剂,用于临床治疗和美容,同样能起到减少用药量,增强疗效外,还具有附着力强,无需其它赋型剂,能减小皮肤剌激,细腻舒适等优点。    

中药剂型改革是发展中医药的关键问题。剂改是否成功,应以大限度地发挥其固有的药效为基础。中药内服汤剂是中医临床常用而有效的剂型,但它存在着煎药麻烦,服用量多而难服,携带不方便,药材资源利用率低等难以克服的缺陷。传统中成药制剂,虽免除了煎药的麻烦,携带、服用也较方便,但它的适用性和疗效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完全代替中药煎剂。现代研制的新型中成药,虽能作到体积较小,服用量较少,携带方便。但由于迄今为止,医药科学对多数中药复杂成份和有效成份,都还不甚清楚,要完整提取有效成份还有困难,因而要达到传统中药煎剂的疗效,都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当前中药制改所面临的难题,目前有无过渡办法,既能发挥中药固有疗效,又能缩小体积,减少服用量,携带方便的中药剂型?答案应该是有的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在运用现代超细粉碎技术研究中药剂改的一些资料来看,达到这样的目标已近现实。    

超微粉化是医用药品提高药效的基础,西药微粉化可提高药效,降低用药量,早已得到证明,并广泛用于西药制药中,中药也不例外,绝大多数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药效成份通常分布于细胞内与细胞间质,且以细胞内为主,超细粉碎后,细胞壁被破碎,细胞内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暴露出来,这样的药物进入体内后,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及释放量会大幅提高,用药量随之大幅度减少,而疗效却不但不会降低,反能提高。在传统中药炮制中,对一些珍贵药材或不适宜用煎煮方法的药材,采用研细磨粉冲服的方法,更能达到减少用量,提高疗效的目的。    

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采用常规方式粉碎的中药末,其单个粒子常由数个或数十个细胞所组成,细胞的破壁率低。因药物粒子较粗,位于粒子内部的有效成分将穿过几个或数十个细胞壁及细胞膜方可释放出来,释出速度很慢,又因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有限,在低速释放的情况下释出率也不会高;药物粒子粗,吸附在肠壁上的可能性也会减少,其中一部分药物粒子的成分在未完全释放出来之前就被排出体外,使药物的利用度进一步降低。    

若将植物药材经过细胞级微粉碎后,其有效成分被人体吸收则较为简单。药物进入胃中,可溶性成分在胃液作用下即溶解,进人小肠后溶解的成分开始被吸收。由于药物为超细粒子,其不溶性成分也易附着在肠壁上,药物成分会快速通过肠壁吸收,进人血液,而且这些超微粒子因附着力强,排出体外所需时间较长,提高了药物的吸收率。而且药物成分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迁移的过程所需时间缩短,不但吸收速度会明显加快,而且吸收量也会大大增加。     

对于矿物类药材,相当一部分为水不溶性物质,其细度越细利用度越高。这与对于一些难溶性化学药物的处理思路相同。通过提高药物细度增大其比率表面积,则可改善体内吸收量及速度。     

中药的细胞级微粉碎后其混合均质化也会提高。药材粉碎混合均匀度(也称为均质化)应以细度为基础,粒度越细,其混合均匀度越高。但由于静电及吸附作用,一般物料越细,其均质化越为困难。这是由于中药一般含水率均为6%以上,且有的又含有一定油性及挥发性成分,属两种性物质的混合。在进行细胞级微粉碎的过程中,通过高强度剪切力使其均匀混合,可达到液相混合及乳化的效果。实际上在混合粉碎过程中,由于细胞内水分的影响,物料的表面会呈半湿润状态,其粒子与粒子之间结合较为牢固,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其油性及挥发性成分在混合粉碎的同时吸附在一些固体及半液态成分的表面,通过药材中某些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使其易于同亲水性成分相亲和,达到均质的目的。若将其放入水中搅拌,也不会产生油性与水性成分之间的偏析。由于细胞级微粉碎,会将药材中的油细胞打破的同时进行均质,使得含有挥发性成分的复方中药由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挥发性降低或提高的现象。经过均质的复方中药,其油性及挥发性成分可以在进入胃中很快即分散均匀,因药物均质的作用在小肠中会均匀的同其他水溶性成分同步吸收。这与常规粉碎方式进行的未破壁药材的吸收速度会大相径庭。 

鉴于中药微粉剂所具有的优点,以及加工设备的研制成功,是解决现阶段中药剂改难题的有效方法,可以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尽快制定出技术标准,以利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保东.超微粉体的性能及应用  北京化工,1994,(4):24

2  曹茂盛.超微颗粒制备科学与技术,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9:87

3  郭辰生等.超微粉碎技术.食品工业,1998,(3)~44

4  范碧葶等.中药药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0

5  单熙滨席. 制药工程.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404

6  卢寿慈.粉体加工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69

7  卓震等.离心式超细空气分级机研究.化学工程,1998,25(2):24

8  李风生.我国超细粉体技术研究中一些重要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化工进展,1994,(3)~48

9  平其能等.现代药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332

10 王建明.分散体系理论在制剂学中的应用.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7~17

11 刘产明等.不同粉碎度三七体外溶出试验.中成药,1998,20(2):17

12骆苏芳等.浅谈超微细中药粉体.中药材,1999,22(4):209

13彭念国.  超细微粉碎技术用于中药粉剂加工初探  河南:国医论谈 2001.第6

 

联系人:李厚奇
手机号码:15964512855 / 13953195012
地址:济南市天桥区梓东大道299号鑫茂齐鲁科技城136栋101
备案号:鲁ICP备10032020号-7
Baidu
map